跳到主要內容區
:::
:::

成大醫療服務隊心得分享 王聯之

最後更新日期 : 2023-03-17

成大醫療服務隊心得分享

115級 王聯之

大學參加的第一個社團活動是醫療服務社的杏林出隊。是我第一次去不認識的老人家家裡和他們聊天、第一次嘗試著雖然聽不太懂台語但還是坐在旁邊努力地聽、努力地給回應。

對於家訪,我並沒有甚麼特別預期的場景。但很特別的是,我在第一個家訪時段是被安排到巡訪組,因此在一開始,就先看見了不同阿公阿嬤們的不同面貌。有很健談開朗的阿嬤、也有因為女兒去世而難過落淚的阿嬤、有心心念念兒女沒結婚但一聽到要介紹給我們撮合就笑得很開心卻同時擺手說不要的阿嬤、也有覺得自己老了很難看而不願意拍照的害羞阿嬤……在這個過程中,我真正看見,這些老人家不只是我們以為的鄉下資源匱乏、沒有良好照料的可憐老人,那麼單薄的一面而已。老人家其實有很多細膩的情感需要被關注:或許他們那一輩的人不習慣把情感表達出來,甚至對兒女都難以說出口,因此我們的來訪時他們難得的情感出口;或許對於那一輩的人,對於自我、自信是不被鼓勵的,那我們是否能在這方面多給他們自信?

正式家訪的兩位老人家,最讓我驚訝的是他們的身體狀態,雖然已經把八九十歲了,但是還可以自己走路(雖然是有一點困難)、能夠中氣十足地說話、能夠吃固體的食物、甚至精神也蠻好的,這和我所認知八九十歲的老人形象差非常多。過程中,我發現,原來天下的阿公阿嬤都是一樣的,他們都很在意我們有沒有穿得暖,會說:「你怎麼只穿短袖,我都穿了很多件餒~」;他們表示關愛的方式就是拼命地餵食,並且即使自己不方便也是盡己所能地滿足需求,把所有他們有得最好的都捧出來,塞給你。

家訪小組與阿嬤合照

 

 

 

 

 

 

 

兩位老人家都有重聽且只會說台語,這讓台語不好的我既聽不明白又無法好好表達,而當我終於說出一句完整的句子後,他們又能聽清楚、聽明白多少呢?在和他們互動時,常常就會有這種無法對等溝通的無力感。我想,正因為我只來一天,所以還能笑笑地和阿公阿嬤聊天,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和他們日日相處,我還能一樣地有耐心嗎?這也解答了我一開始對於老人與他們孩子互動的疑問:為甚麼要那麼兇地對待阿嬤?為甚麼要打斷他,不讓他表達自己的想法呢?為甚麼不多帶他們出去走走,難道沒有看到他被困在家裡的落寞眼神嗎?身為孩子,你們應該做的更好啊……但當我把情況轉移到自己身上去思考時,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根本無法保證我能做得好。這一方面讓我了解到,照顧者除了照顧老人家,還有很多自己生活上的壓力,對於照顧長輩時的種種挫折和辛苦,其實能堅持繼續做這件事已經很了不起了;另外一方面,也讓我問自己:以後當父母年老了,我是否能夠好好地照顧好他們的身心?該如何注意自己與他們的互動模式?該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孝順的子女?透由對外境的觀察,進而影射到自己,好好地反思,是我這次出隊後最大的收穫。

在回饋時段時,我聽到一位同學分享他朋友的想法:做家訪就是下游端的手段,要投入大量人力卻無法真的改變甚麼,那有甚麼意義嗎?我自己的想法,其實和幹部的回答蠻像的。確實,整個結構性的問題是無法憑藉短暫的家訪就能改變,要真的幫助到他們還得是從體制上改變,才是最究竟同時漫長的方式。即便如此,家訪時候阿公阿嬤掛在臉上的笑容是真實的,一個結構要改變需要多少時間?而他們又有多少時間可以等待到這個改變?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他們未知且不多的剩餘歲月、平淡甚至無聊的生活中,帶來多一點的快樂和關心,這些效益都是真真切切的。對於自身,參與過程中內心得觸動和啟發,或許可以為我們的生命改變一些軌跡和方向,或許這樣的經歷會是讓我們未來想要為這些偏鄉的長者們真的做些甚麼的動力,又或是這些所見所聞讓我們去思考:生命的真諦。我想要怎樣的生命?我老了以後要成為甚麼樣子?單單這些,我真的覺得杏林出隊的影響,對我來說,就不只有三天兩夜。

 

成大醫療服務隊大合照

瀏覽數: